先有廣東一事主瞬間被轉走2700餘萬元,後有系統家具知名影視明星湯唯被騙20餘萬元。這些騙子究竟有怎樣的“魔力”和玄機?誰又為電信詐騙案件的瘋長提供了土壤?
詐西服騙犯罪案頻發
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網絡安全保衛學院院長馬丁介紹,公安部門數據顯示,2009年,全國電信詐騙犯罪案件數為8300多件,造成經濟損失2億多元;而2012年辦公室出租同類案件高達17萬起,經濟損失達80多億元。
受訪公安人士總結指出,當前電信關鍵字排名詐騙犯罪呈現“虛擬化、智能化、集團化、國際化”特點:
■ 虛擬化 犯罪分子不露真容,作案過程均在虛擬空間汽車貸款進行,通過電話、短信或網絡進行誘騙、恐嚇,通過網上銀行轉賬;或是冒充銀行人員騙取U盾密碼,直接將錢盜走。
■ 智能化 犯罪分子利用任意顯號軟件、非法改號軟件、網絡電話對接等技術,使撥出的號碼顯示出其所需任意號碼,智能程度更高、偽裝更徹底。
■ 集團化 有專門人員負責詐騙網絡平臺技術,有專人撥打電話和群發詐騙短信,還有人負責轉取贓款,形成分工明確的詐騙鏈條。
■ 國際化 跨國(境)電信詐騙犯罪集團雇用中國籍人員搭設網絡平臺,提供境外服務器,完成詐騙全過程的跨境虛擬流轉,通過地下錢莊將贓款轉移境外。
割不斷的利益
我國打擊電信詐騙多年,然而電信詐騙緣何愈演愈烈?
“運營商為追逐利益而疏於監管就難辭其咎。”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薑奇平指出,如各家運營商考慮利益而推行“實名制”力度不夠;出租出售106號段用於各類廣告促銷短信的群發,藉以牟利。
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發佈的《2013上半年垃圾短信報告》顯示,上半年全國垃圾短信總量超過2000億條,其中詐騙類短信危害最大。這些垃圾短信發送渠道中,106號段占到82%。
通過銀行卡轉移、提取涉案資金是電信詐騙的重要環節,然而,銀行卡開戶實名制的監管漏洞則為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機。薑奇平指出,犯罪分子可通過偽造身份證等渠道獲取大量銀行卡,反覆用於犯罪。據新華社 (原標題:電子詐騙3年翻20倍)
- Apr 04 Fri 2014 11:14
電子詐騙3年翻20倍